家乡的风俗( 二 )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 。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 。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 。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 。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 。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
家乡的风俗(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作为中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节毫无疑问是其中最有热感的节日 。
作为进入盛夏前的一个节气,端午节显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www.smesun.com)在城市,端午节的三天假日,可能会让很多人考虑出去找个阴凉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农村,端午节确是一个忙碌的节日,因为在中国蕴含丰富的农耕文化之中,端午节代表着夏收秋种 。
在过去的北方,每年过端午正是新麦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很期待这个日子的到来,因为可以吃到新麦做的各种食品 。而在过去的南方,端午节却是另外一种粮食水稻收获的季节,新打下来的水稻碾成了大米,过节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顿 。
现在,南北差异已经没有那么大,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全中国人民的一大传统习俗 。
【家乡的风俗】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人们互相送粽子作为对屈原的纪念 。
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
据说,早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不过在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晋朝人周处《岳阳风土记》之中就记载道: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在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