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诗歌,要全。( 八 )


而夏商周之后 , 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 , 但其设官受贡 , 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 , 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 , 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 , 称王称霸 , 彼此互不相让 , 厮杀得难解难分 。
这些议论 , 句句是说历史 , 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
最后四句 , 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 , 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 , 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
我要谴责天公 , 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 , 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 , 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
“罪真宰”、“铲叠嶂”云云 , 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 , 遥相呼应 , 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 , 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 , 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 。
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 , 剑门天险 , 利于军阀扼险割据 , 古已有之 , 今亦难保无虞;二 , 天府之国 , 物产丰富 , 若诛求太过 , 难免结怨生乱 。
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 。
”(《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 , 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 。
然而 , 作者在最后一句 , 却又有意宕开一笔 , “临风默惆怅” , 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 , 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 , 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 。
诗歌突兀而起 , 经中间的转折变化 , 到最后的稍稍宕开 , 全诗象狂澜陡涨 , 腾挪跌宕百姓流转 , 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 , 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
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评论此诗:“以议论为韵言 , 至少陵而极 , 少陵至此等诗而极 , 笔力雄肆 , 直欲驾《剑阁铭》而上之 。
”杜甫在诗中议论 , 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 , 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 。
一方面 , 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 , 自然生发 。
另一方面 , 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 , 语语扣动读者的心弦 , 因此毫不枯燥 。
再一方面 , 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 , 因此毫不空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