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

一、内儒外释之人格 。以儒做人,以佛养心这一中国传统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在苏东坡身上体现颇为明显 。苏东坡一方面坚持为民请命,造福百姓而在官场中沉浮,一方面以文会友,以佛清心而聚天下学人之所仰 。所以他坚持理想而又清楚现实;为官则造福一方,为文则天下传诵 。
二、达观潇洒之态度 。苏东坡一生官无定职,居无定所 。在朝则遭朋党攻讦,在野则遭奸佞陷害 。中年丧妻子,盛时遭诗案 。但是,不论境遇如何,他乐天知命之格调不曾改变,因言获罪却坚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
委心去留,筑土为家,安贫乐道,最后还笑把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样的人生态度,后人观之,难以不为之感动 。
三、旷世难得之才学 。这一点仿佛少有人不承认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几乎唯一的在诗、文、词、画、书等各领域集大成的全才 。诗数宋代第一流,文列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派,书位宋四家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 。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人生态度

扩展资料: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
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求问能反映苏轼人生态度的小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