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 )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
”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
”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
”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
”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
”又对小和尚喊:“茶 。
”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
一笑 。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