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有什么感想作文450字( 六 )


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六年级下册语文6课体会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
2.词句解析 。
(1)对句子的理解 。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
……剩下的你直接去百度百科输入“北京的春节”就有许多第6课体会 。
当然你也可以去买课文详解之类的书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的读后感(500子)
如果你要问,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我要告诉你,不是豪华的别墅,也不是钻石玛瑙,而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