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诗出自哪首诗?( 二 )
——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 。
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
有之,请自嗣同始 。
”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
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 。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 。
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 。
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 。
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 。
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 。
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 。
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
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 。
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憾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 。
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 。
“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 。
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 。
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 。
这首诗的重心不是事况...
形容“昆仑山”的诗词都有哪些?
1. 《醉时歌》年代:?宋 作者: 黄庚茫茫古堪舆,何日分九州 。
封域如许人,仅能着我胸中愁 。
浇愁须是如渑酒,曲波酿尽银河流 。
贮以倒海千顷黄金罍,酌以倾江万斛玻璃舟 。
天为青罗幕,月为白玉钩 。
月边天孙织云锦,制成五色蒙茸裘 。
披裘把酒踏月窟,长揖北斗相劝酬 。
一饮一千古,一醉三千秋 。
高卧五城十二楼,刚风冽冽吹酒醒,起来披发骑赤虬 。
大呼洪崖折浮丘,飞上昆仑山顶头 。
- 聪明却孤单的孩子:利用“执行功能训练”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读后
- 如果人生只剩三个月
- 待老
- 王长杰医生提醒治疗子宫腺肌症要纠正“宁可用激素,也不喝这个中
- 子宫腺肌症病人为何会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试中药心不死”这想
- 无法选择的“人生剧本”
- “大无畏者”恶作剧
- 不同凡响的“御者”
- 赚“以后的钱”
- 中介|中介带去看房后我自己可以找房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