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山的古代诗句( 四 )


李贺本来胸怀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生活 。
扩展资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 。
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 。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 。
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 。
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 。
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
此诗与《南园》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 。
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 。
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
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
参考资料:马诗-百度百科...
描写刀剑的诗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朝以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抵御外侵与群雄角逐过程中,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剑能够安身立命,能够带来权力和荣誉,古之先人对剑崇尚有加,也产生了很多的动人传说和真人真事,例如欧冶结庐铸剑、风胡子相剑、庄子论剑、眉间尺为父报仇、伍员赠剑、季扎挂剑等等 。
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
剑是国术短兵之一,比刀更早用于战场 。
文献表明,中国自周以来即有击剑、佩剑之风 。
佩一柄长剑外出求学,古称为“游” 。
如张良、曹操、徐庶、李白皆曾年少仗剑远游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学剑来山东” 。
以此观之,真大才者,多是行走神州遍寻明师,阅尽人间冷暖,文武全面发展者也,非寻章摘句之文弱书生可比 。
自东汉以后,剑几乎退出战场,佩剑的风气无论贵族还是民间均流传了下来 。
剑不仅是一种防身器械,同时也是一种观赏和收藏品,深受各层次人民喜爱,唐以后中国崇尚文弱,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读书人在书房悬挂一柄宝剑以示文武合一,古代诗文中咏剑者比比皆是 。
最早的咏剑诗句出自古诗《陌上桑》,“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余万 。
”因鹿卢(辘轳)剑历史悠久,装饰讲究,雕刻精美,而被古人视为天下无双的宝物 。
提到辘轳剑者还有荆轲刺秦王之描写中提到:“罗縠单衣,可裂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
” 先秦楚国有长剑,屈子诗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铗,指剑柄 。
长铗代指长柄双手长剑 。
古代认为冠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尊严,冠的高低形状的不同代表了一个人的尊贵程度的不同,屈子诗中能够把剑的描写放在对冠的描写前面,可见对剑的重视程度 。
古剑装饰形式多样,五花八门 。
以唐为分界线 。
唐剑之剑为周制,首多为圆形,格多为“凹”字形,饰以云纹、编织纹、鸟兽纹等,加工手法有铸造、高雕、镂刻等 。
唐之后装具型制变化很多,首由圆型该为扁型,格更是复杂多样 。
一把名贵之剑除了剑身坚韧锋利之外,装具往往极尽装饰之能事,错金,错银,镶珠,嵌玉,包皮,缠绳,使得剑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堪称宝剑 。
晋朝傅元的《歌辞》中这样描写宝剑:“宝剑神奇,镂象龙螭 。
文犀饰首,错以明珠 。
”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剑,如昆吾、莫邪、龙渊、湛庐、棠溪等 。
古之文人咏古剑者多矣,如唐代崔融《咏剑诗》有“宝剑出昆吾,龟龙夹彩珠”之佳句,可见昆吾剑龟龙戏珠的装饰是非常有特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