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类的古诗( 五 )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
《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 。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
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
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 。
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
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 。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
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 。
《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 。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 。
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
”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 。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 。
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 。
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 。
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 。
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 。
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