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河的来历

第一次对“濡须河”流向作出详细记载的是《水经注》,而真正让“濡须河”载誉史册的,是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陈寿对魏、吴两国在“濡须口”中战事,言简意赅:“冬十月,公征孙权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
无为古为水乡泽国,地势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水网密布,荒无人烟 。三国时无为号“濡须”,因河得名,属吴国庐江郡 。魏、吴争战,曹操在“濡须河”壖(堧)地筑城,号“无为” 。“濡须河”从东汉末年到北宋建立无为军,从无争执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在《通鉴纲目》大作中,更是一脉相承,读“须”不读“氵页” 。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吴廷翰(无为人),曾数次前往濡须山、濡须口一带游览,留有名篇《钓台纪行》 。据其观察,那时山上有濡须寺(光佛寺),寺前有濡须井,系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凿,寺后有巨石为池,池上刻有“濡须石”字样 。笔者近日有幸专访濡须口,登山远眺,景色尽收眼底 。与七宝山遥对的锥山,一作龟山、亦称濡须山,名异山同,“三山”归一 。相传,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军师刘伯温见濡须山山形似龟,头朝大江,为防“龟”移“关”废,遂在山顶建锥塔一座,以塔镇“龟”,以锥定山,以稳龙脉 。此塔原为五层,后改建为七层,曾两次遭雷击,塔顶下的三层被斜劈成半个“膀子”,成了残塔 。塔砖花纹细腻,塔门楣上勒石被凿去大半 。山顶两间破旧房舍,似庙非庙,供着菩萨 。房前有残碑两截,碑首“光佛寺记”依稀可辨 。房旁存古井一口,水清澈照人 。昔日名扬四海的“濡须河口”,已被宋人构筑的拦河大坝所阻隔(南宋),成为纵横交错造福百姓的万顷良田 。
自清代以后,有关“濡须河”等各种版本的书籍、图籍逐渐增多 。明末清初舆地学家顾祖禹积33年之功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谭启镶《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书籍,皆有“濡须河”记载,而“濡氵页河”“氵页”字却被官方书籍淘汰出局 。新版《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说明该字已失去使用价值 。
当然“濡须河”因战事而闻名遐迩,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濡须河”,一般泛指三国时期的“濡须口”、“濡须坞”和“古栅口” 。由于曹操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无为县境内,因而“濡须”又成了无为的代名词和别名 。
濡须河的来历
第一次对“濡须河”流向作出详细记载的是《水经注》,而真正让“濡须河”载誉史册的,是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陈寿对魏、吴两国在“濡须口”中战事,言简意赅:“冬十月,公征孙权 。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
”无为古为水乡泽国,地势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水网密布,荒无人烟 。
三国时无为号“濡须”,因河得名,属吴国庐江郡 。
魏、吴争战,曹操在“濡须河”壖(堧)地筑城,号“无为” 。
“濡须河”从东汉末年到北宋建立无为军,从无争执 。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在《通鉴纲目》大作中,更是一脉相承,读“须”不读“氵页” 。
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吴廷翰(无为人),曾数次前往濡须山、濡须口一带游览,留有名篇《钓台纪行》 。
据其观察,那时山上有濡须寺(光佛寺),寺前有濡须井,系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凿,寺后有巨石为池,池上刻有“濡须石”字样 。
笔者近日有幸专访濡须口,登山远眺,景色尽收眼底 。
与七宝山遥对的锥山,一作龟山、亦称濡须山,名异山同,“三山”归一 。
相传,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军师刘伯温见濡须山山形似龟,头朝大江,为防“龟”移“关”废,遂在山顶建锥塔一座,以塔镇“龟”,以锥定山,以稳龙脉 。
此塔原为五层,后改建为七层,曾两次遭雷击,塔顶下的三层被斜劈成半个“膀子”,成了残塔 。
塔砖花纹细腻,塔门楣上勒石被凿去大半 。
山顶两间破旧房舍,似庙非庙,供着菩萨 。
房前有残碑两截,碑首“光佛寺记”依稀可辨 。
房旁存古井一口,水清澈照人 。
昔日名扬四海的“濡须河口”,已被宋人构筑的拦河大坝所阻隔(南宋),成为纵横交错造福百姓的万顷良田 。
自清代以后,有关“濡须河”等各种版本的书籍、图籍逐渐增多 。
明末清初舆地学家顾祖禹积33年之功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谭启镶《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书籍,皆有“濡须河”记载,而“濡氵页河”“氵页”字却被官方书籍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