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生态之道,你get到了吗

当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来,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
《雨过山村》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
《岳阳楼》唐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
《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宋 苏东坡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
所以从传统诗词到新生态材料,
一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
二是表现生命与韵律的和谐
两者的共通便是: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供参考 。
古诗词中的生态之道,你get到了吗
当传统诗词穿越时代而来,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
《雨过山村》唐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
《岳阳楼》唐 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
《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宋 苏东坡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
所以从传统诗词到新生态材料,一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二是表现生命与韵律的和谐两者的共通便是: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
供参考 。
...
古诗词中的生态之道,你get到了吗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
唐诗中月的意象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
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
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