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面试真题《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二 )


(一)情景表演法 。
课文5—12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 , 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 , 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 , 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首先 , 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 , 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 。在情境对话中 , 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 , 答非所问 , 不顾一切 , 只想着救儿子 。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
(二)想象体会法 。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 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 。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 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 , 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 , 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 , 填补了课文空白 , 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这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 同时 , 在这一过程中 , 学生更是提高了积累语言 , 内化语言 , 并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
(三)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 , 读中品情悟情 。
教学时 , 以课文为媒介 ,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 , 读出体会 , 读中悟情 。
(四)读写结合法
六、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 不是教学生 , 乃是教学生学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 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本文的教学中 , 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 通过读 , 让学生理解内容 , 体会出感情来 , 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 , 用不同的语气 , 表达不同的感情 , 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 , 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
第一板块:渲染情感 , 导入课题 。C1
上课开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 。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 造成8万余人遇难 。1994年 , 美国洛杉机的一次大地震 , 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 , 有30万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透过这组照片 ,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好象听到了什么?
地震无情 , 人有情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 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 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