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端午节的几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 。子规,杜鹃的别名 。
③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 。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
喜迁莺 (宋·黄裳)
(1)梅霖:梅雨 。这三句意谓,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 。写时令之美 。
(2)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 。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香蒲:草名,可供食用 。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 。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 。这几句写宴会之盛 。
(3)斗巧:比赛技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 。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 。《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两句意谓青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 。
(4)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 。两两:一双双,一对对 。
(5)喧雷:喧响声如雷 。方彻:才完结 。
(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
(7)钩:形容新月如钩 。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 。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 。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