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语文古诗,带问题及全诗解析。感谢倍至!( 三 )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
七、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手法:对比 。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八、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 。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 。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 。考生通过解答第(1)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
【赏析】
诗题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见”抒情达意的主旨 。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 。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有力地抒发旅途思乡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
九、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