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诗词中国”原创诗词比赛( 二 )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 。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 。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 。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意 。五名选手中,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大卫,纠结于用“尽”还是“进”,止步于第五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填空题,倒也情有可原;另一位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曾颖,折戟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句,未免遗憾 。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题目的答错人数都在10人以上 。如从12个字中识别一句诗,答案是“牧童遥指杏花村”,有18人答错,主持人董卿小声念叨了一句:“好像也的确有点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而填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下句,居然有29人答错,董卿在报出数字后,说:“这倒真的有点出人意料 。”是啊,这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不是随机找来的,而是经过十比一的遴选,同时肯定做过功课,是有备而来的 。凡事都有个见怪不怪的过程 。当等到要求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句,有37人答错时,当从12个字中识别“江枫渔火对愁眠”,有65人答错时,主持人董卿也只好沉默了 。
但作为观众,却不宜沉默 。可以说,本场节目的宗旨和舞台形式的设定可圈可点,现场的“比拼”也较好地体现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个宗旨 。但是,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 。从本场节目来看,由于比赛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不令人怀疑“全民参与”的比赛型“诗词大会”的意义何在?如果仅属娱乐,恐怕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和川大本科生在众人的注目下,站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台上,就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作品展开角逐,是否有些滑稽?“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难道一定得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语文课本的范围么?
饶是如此,选手们还是频频出错,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对当前诗词“虚热”的批评 。
三、诗词创作:停步休整是最好的出发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激荡之下,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急剧边缘化的旧体诗词诸种体裁,开始从诗歌领域抬起头来,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前,诗词组织众多,诗词活动频繁,诗词队伍庞大,诗词刊物林立,每年发表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屡屡被人们引为当代诗词走向“复兴”的有力证据 。甚至要求现当代诗词“入史”“入校”“入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
据公开报道,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短信参与者达1.29亿人次;而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共收到参赛原创作品11万余件,可谓盛况空前 。然而,放眼近来声势颇为浩大的诗词活动,在诗词活动与诗词写作全民狂欢的表象之下,却掩盖不住内容苍白这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
比如,两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产生的获奖作品,大多缺乏艺术性,像其他不可胜数的诗词大赛获奖作品一样沦于平庸,难以流传 。在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大赛中,编辑甚至误将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作为选手通过短信发送的“参赛作品”,公开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读写月报•高中版》曾以《陶渊明玩穿越,诗词中国“传佳音”》为题,对此予以批评 。又比如,当代诗词作品的艺术质量似乎并没有因表面的“繁荣”而获得相应的提升,甚至有学者撰文《盆景:旧体诗词的当代角色》,对当代旧体诗的艺术水平与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也有公开的报道题为《古体诗的枝头还没长出花骨朵》,并援引一位受访的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的话说:“古体诗的创作和数量已进入大繁荣,却未能进入大发展 。难言其硕果累枝,甚至可以说古体诗的枝头还没见有新长出来的花骨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