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没有发觉或者是迷糊的成语、诗句( 四 )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