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葡萄的古诗词( 五 )


现代葡萄酒酿造技术告诉我们:葡萄只有被破碎 , 使果汁与果皮上的酵母接触后 , 才能发酵 , 除了自然酵母 , 还可以在葡萄浆汁里加入酒母 。
《本草纲目》所称的“大曲” , 应该就是酵母或酒母 。
王翰诗中产于西域的这种美酒 , 其制法与现代葡萄酒酿造技术颇为相似 , 据周桓刚《白酒工艺学》、李约瑟《中国古代金丹术的医药化学特征及其方术的西传》等著述说 , 它就像是古代的白兰地或葡萄烧 。
也有专家认为 , 《唐会要》等书中描绘的那种西域葡萄酒 , 更像是现代葡萄酒中的桃红葡萄酒 , 其颜色介于红、白葡萄酒之间 。
来自西域的这种新型葡萄酒 , 其技术居于同时代之前列 。
不过这方法在中国似乎并未得到广泛流传 , 据美国学者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载 , 直到晚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 阿拉伯商人仍认为“中国人喝的酒是米制的 , 他们不用葡萄制酒 , 也没有从外国输入葡萄酒”(这记载是针对华南地区的) 。
金朝文豪元好问写了一篇《蒲桃酒赋》 , 序言中说 , 当时虽然多种葡萄 , 但“人不知有酿酒法” , “世无此酒久矣” , 他的朋友刘光甫等人试着酿制了一些 , 自认为得到了“不传之秘” , 但他们也承认 , 他们造的这种酒已没有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等特点 , 看来顶多达到《北山酒经》、《本草纲目》等所载的酿制葡萄酒水准 。
回到王翰所在的唐代 , 可以想象 , 这种来自西域的葡萄美酒 , 除了京中少数权贵 , 普通人是无法享受的 , 从这一点来说 , 《凉州词》中那些可以痛饮西域葡萄美酒的将士们还是有口福的 。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古诗原文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古诗原文是: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 , 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 , 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 , 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 , 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 , 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 , 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
赏析: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 唐时属陇右道 , 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 , 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 , 迅即流行 , 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 , 以抒写边塞风情 。
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 , 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 。
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 , 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 。
夜光杯 , 相传是周穆王时代 , 西胡用白玉精制成 , 因“光明夜照”得名 。
此杯此酒 , 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 , 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 , 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 , 渲染得华艳不俗 , 神采动人 , 而又淋漓尽致了 。
即便醉倒了 , 躺在沙场上 , 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 , 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 。
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 , 就不妨看得开一点 , 活得潇洒一点 , 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 , 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 。
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 , 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 , 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 , 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 , 那激昂兴奋的情绪 , 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 , 是不难想象的 。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
诗中的酒 , 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 , 相传是周穆王时代 , 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 , 有如“光明夜照” , 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