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九 )


有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 , 觉得他做作 , 甚至有巴结之嫌 。我就和同学谈起人的种种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 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 , 这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 , 他还有平安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志向需要 。他人偷吃了自身的辛勤劳动效果 , 六一公公为什么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小朋友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身的豆好!自身的劳动被认可 , 自身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 , 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的保守国度里 , 读过书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 。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 , 士为知己者死” , 那么 , 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
鲁迅先生写小朋友之间的纯洁 , 是在成年的“我”对都市生活失望的对比中突出的(这是编辑删去的内容) , 这不由得使我们认同 , 只有在对实际极度不满的情况下 , 才会更倾情地留恋逝去的岁月 。“真的 , 一直到现在 ,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自身 , 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哪怕是痛 , 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
学这一课时同学热烈的反应让我明白 , 语文课教无定法 , 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同学阅读 , 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 , 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 。假如一定要说有一点点胜利 , 那也是尝试的结果 。

《社戏》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学习《社戏》一文 , 在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时 , 我要求学生们找出对该人物的有关言行描写的语句 , 进行讨论评价 。有个同学对这句话“阿阿 , 阿发 , 这边是你家的 , 这边是老六一家的 , 我们偷那一边的呢?”中的“阿阿 , 阿发 , ”的说法提出疑问 , 问该怎么理解?我当时便以“表示说话时正在思考中”回答了 。可过后细细一想 , 又觉得不妥 。
经查阅 , 原人教版课文和《呐喊》中的《社戏》原文也都是说“阿阿 , 阿发” 。
那么 , 不妥何在呢?
首先 , 既然有学生提到这个问题 , 看来它也是代表了部分学生的疑惑 。编者、审查者可能为了保持原作 , 对此未做改动便选入教材 。笔者揣测 , 原作或许表达的是作者本意 , 但选入教材 , 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 , 去认知、感悟和学习 。为避免造成学习的误区 , 是有必要对需更改的地方做出适当改动的 。课文是学习的范例 , 在教材中出现这样的说话方式 , 对学生是有消极影响的 。难道能让学生学习这样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