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 )


有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 , 觉得他做作 , 甚至有巴结之嫌 。我就和学生谈起人的种种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 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 , 这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 , 他还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抱负需要 。别人偷吃了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 , 六一公公为什么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孩子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己的豆好!自己的劳动被认可 , 自己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 , 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国度里 , 读过书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 。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 , 士为知己者死” , 那么 , 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
鲁迅先生写孩子之间的纯真 , 是在成年的“我”对都市生活失望的对比中突出的(这是编辑删去的内容) , 这不由得使我们认同 , 只有在对现实极度不满的情况下 , 才会更倾情地留恋逝去的岁月 。“真的 , 一直到现在 ,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 , 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哪怕是痛 , 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
学这一课时学生热烈的反应让我明白 , 语文课教无定法 , 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和引导学生阅读 , 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 , 也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 。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点点成功 , 那也是尝试的结果 。

《社戏》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 。他激情地呐喊:“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掉这厨房!”“打碎这铁屋子!”“发明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 , 因为他总是那么无情地解剖自身的丑陋(如《风筝》)、解剖社会的丑陋(如《狂人日记》)、解剖民族的丑陋(如《看客》)给麻木的国人看 。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 , 是犀利的 。然而 , 鲁迅终究不是天生的战士 , 他首先是一个人 , 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 , 鲁迅自有他温情的一面 , 象战士在未褪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 。
七年级下册《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溢温情的文章 。然而 , 它是一篇被节选的面目全非的小说 。这一点是我在初次教学本课时所没有注意到的 。三年后 , 我重新翻阅资料 , 再读《社戏》 , 就决定换一种方式诠释这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