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禅.静的诗词或句子有哪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写佛教的古诗词
写佛教的古诗词:《菩提偈》 。
作品原文 菩提偈 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译文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
只要性空 , 哪会有什么尘埃?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 , 《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 , 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 , 要大家“各作一偈” 。
并说“若悟大意者” , 即“付汝衣法 , 禀为六代 。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莫使有尘埃 。
”弘忍知道后 , “遂唤秀上座于堂内” , 说是“汝作此偈 , 见即未到” , “若觅无上菩提 , 即未可得” , 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
而“秀上座去数日 , 作不得 。
”惠能的偈语 , 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
据《坛经》所载 , 惠能本不识字 , 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 , 然后作此歌偈 , “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作品鉴赏 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 , 《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 , 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 , 要大家“各作一偈” 。
并说“若悟大意者” , 即“付汝衣法 , 禀为六代” 。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莫使有尘埃 。
”弘忍知道后 , “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 , 说是“汝作此偈 , 见即未到” , “若觅无上菩提 , 即未可得” , 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
而“秀上座去数日 , 作不得” 。
惠能的偈语 , 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
据《坛经》所载 , 惠能本不识字 , 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 , 然后作此歌偈 , “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 , 俗姓卢氏 , 三岁丧父 , 家境艰贫 , 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
二十四岁时 , 惠能辞母出家 , 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
初为行者 , 随众劳役 , 踏碓舂米 。
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 , 嘱付衣法 , 成为禅宗六祖 。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 , 惠能多次遇险 , 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 , 隐居十五年 。
弘忍入灭之后 , 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