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梨园的诗句( 二 )


描写戏曲的古诗
1、《长恨歌》 【唐】 白居易 原文: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
释义: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
2、《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
释意:是戏子舞女的鬓发已经白了,宫中的侍女也青春不再 。
“梨园弟子”即唐玄宗训练的乐工舞女 。
梨园即是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 。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精通音律,又酷爱度曲,“选坐部妓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意思就是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这些人便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
后“梨园弟子”用来泛指戏曲演员 。
椒房指的是后宫妃子们居住的场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而得名 。
阿监即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则是年轻的宫女 。
这两句诗使用了唐代宫中的两类典型的人作为例子——戏子和宫女 。
这两类人的特点都是年轻貌美 。
戏子和宫女都生白发、红颜老去,说明了时间易逝、韶华难留 。
这两句诗用了对偶和类比的手法,具体、形象地表现了时光流逝、青春不复的悲伤和感叹,有说服力,让人心生感慨 。
3、《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 【宋]】朱敦儒 唱得梨园绝代声 。
前朝惟数李夫人 。
自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里新 。
秦嶂雁,越溪砧 。
西风北客两飘零 。
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
释意: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最好的,要数名妓李师师了 。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惊破了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李师师也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
听着北飞大雁的哀鸣和南方妇女的捣衣声,在西风中,我们两个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飘零生活 。
我在酒桌上忽然听到北方熟悉的乐曲时,在颓放中停下酒杯,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巾 注释: 据考,此词是作者专为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李师师所作 。
唐玄宗曾选乐工三百人及宫女数百人居宜春北苑练习歌舞,亦称梨园弟子 。
词起首二句“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意谓能得唐代梨园之遗声,歌艺绝妙,无可伦比的只有“前朝”的李师师了 。
“前朝 ”,前任皇帝在位的时期,这里指宋徽宗时 。
民间传说师师曾被召入宫中,封为瀛国夫人,故人们都习惯尊称为李夫人 。
南宋初年,人们谈到李师师总是与徽宗皇帝的昏庸荒淫致有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联系起来 。
师师是令人同情的 。
当靖康元年正月,北宋国势危急,以钦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接受了金人议和退兵的条件,为缴纳金人的巨额金帛在汴京城内大肆搜括,师师被抄家 。
第二年北宋灭亡了,徽宗和钦宗被俘北去 。
李师师同中原许多居民一样,历尽艰辛逃难到了江南 。
作者即是在湖湘与之偶遇有感,才写下了这首词。
4、《古意》【宋】苏轼 原文: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
译文:苏轼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问道:“同为戏剧到底是谁最早演习的?我笑对老翁说:‘还是儿子更贤于您! 4、 陈棣《挽江公三首》【宋】 陈棣《挽江公三首》 原文:一官聊戏剧,三径肯荒芜 。
译文:假如一个官开始聊起了戏曲,那么在他管理的地区三径之内肯定是荒芜的 。
古代诗人写诗总有一些著名的地点,如梨园这样的地方,请问古代诗人...
牛丛 【题朝阳岩】 蹑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 。
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 。
薛能 【秋题】 独坐东南见晓星,白云微透泬寥清 。
磷磷甃石堪僧坐,一叶梧桐落半庭 。
邵谒 【汉宫井】 辘轳声绝离宫静,班姬几度照金井 。
梧桐老去残花开,犹似当时美人影 。
陆龟蒙 【野井】 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梧桐下美人过 。
寒泉未必能如此,奈有银瓶素绠何 。
罗隐 【听琵琶】 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 。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
和凝 【宫词百首】 天籁吟风社燕归,渚莲香老碧苔肥 。
夜来霜坠梧桐叶,诸殿平明进御衣 。
李中 【春闺辞二首】 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 。
玉塞梦归残烛在,晓莺窗外啭梧桐 。
滕潜 【凤归云二首】 金井栏边见羽仪,梧桐枝上宿寒枝 。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 。
花蕊夫人 【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杨柳阴中引御沟,碧梧桐树拥朱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