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植物( 五 )


古人把萱草当作忘忧草看待 。
相传古人远行时为免母亲惦念 , 行前要在北堂阶下种一些萱草 , 所以又把母亲的居室称作“萱堂” , 并把“萱”当作母亲的代称 。
因此把“椿萱”作为父母的代称 。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 , 哀鸣嗷嗷 。
维比哲人 , 谓我劬劳 。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 , 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 , 流民喜使者到来 , 皆合词倾诉 , 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 , 九月无襦淮水湄 。
2、秦晋春秋时 , 秦晋两国为婚姻 , 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 , 情愿与英雄结婚姻 , 成秦晋 。
3、桑梓桑梓 , 代指家乡 。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 , 必躬敬止 。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 , 对它要表示敬意 。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 , 人生无处不青山!4、寒食寒食 , 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 , 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 , 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 , 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 , 只吃冷食 。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
5、采薇采薇 , 代指隐居避世 。
殷朝末年 , 周武王伐殷 , 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 就拦马谏阻 。
殷之后 , 两人不食周粟 , 隐居首阳山 , 采薇而食 , 终饿死 。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6、三径三径 , 指隐居生活 。
西汉末 , 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 , 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 , 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
后来 , 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 , 松菊犹存 。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 , 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
典故这个名称 , 由来已久 。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 ,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 , 降礼下臣 , 每赐宴见 , 辄兴席改容 , 中宫亲拜 , 事过典故 。
”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
《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 , 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 , 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 。
典故的今义 , 《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
《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 , 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请问古诗《相思》的诗词意思是什么?
相 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 , 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 , 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 , 呈鲜红色 。
2、采撷:采摘 。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 , 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 , 该长得叶茂枝繁 。

【古诗词中的植物】

愿你多多采摘它 , 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 , 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 , 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
起句因物起兴 , 语虽单纯 , 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 , 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 , 表面似乎嘱人相思 , 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 , 既切中题意 , 又关合情思 , 妙笔生花 , 婉曲动人 。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 , 怀思饱满奔放 , 语言朴素无华 , 韵律和谐柔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