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与诗的意境( 二 )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可以相互作用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的禅家三昧的 。他说:“碍固为主,去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所以他十分注重观有悟空,双遮双照 。所以才能“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关照才得到的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 。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如一”的思想 。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又如《北坨》:“北坨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迤逦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都是对大自然一种深层禅意的观照 。
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辩,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 。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 。王维的诗既构成了“禅”的状态,也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澄明的层次 。而同时他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超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着力于自然景物声色光态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的体现 。
试看王维的一首小诗《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这最后一句尤有禅意,有些“水流花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味,禅意不仅跃然纸上,而且能让读者同时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幽冥的心境 。再看他的另一首小诗《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庸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片刻间的审美体验,却那么地精致、深邃 。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凡意境 。“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明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 。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胡应磷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 。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王维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进入了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形成了深邃玄冥的境界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了生命 。所谓“一切生者灭,象征着永恒” 。王维的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发展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 。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 。这就是璀璨的反光,无限的时间无穷的生命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间永恒的那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 。诗人王维于其中妙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之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
二、禅与山水诗的融合
王维的山水诗中,渗透了许多南禅宗的影响,无论是从他诗歌的意象上,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行动上,还是从诗句字里行间传达出的那分情感上,都能让读者即便是在时光早已穿越千载来到现在的这个时候,也能深深地体悟出一些别样的感动 。其实这些莫可名状的感动,早已不能准确地言说那究竟是禅还是诗了,那按时禅意的诗,是诗中的禅,二者妙合无垠,便造就出了另一派山水风物的性情,仿若非人间烟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