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自己不甘堕落的诗句,嘲讽自己( 三 )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
2.西施咏(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3.五美吟·西施(曹雪芹)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
4.西施(三之一·仙吕调)苎萝妖艳世难偕 。
善媚悦君怀 。
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 。
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 。
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 。
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
资料来源古诗文网,可供参考 。
《陌上桑》诗词赏析
《陌上桑》诗词赏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 。
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 。
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 。
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 。
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 。
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辞家游宦 。
三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 。
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 。
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 。
与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 。
后来有人把两本牵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 。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未尝不可 。
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来解说《陌上桑》,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朱熹) 。
但这一结论难以从《陌上桑》作品本身得到验证 。
理解《陌上桑》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
全诗共分三解 。
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
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 。
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
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
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 。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
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 。
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
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
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 。
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 。
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