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光山色胜天年 是那句古诗?( 三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译文: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倚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 。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 。
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 。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 原文: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 。
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
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 。
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
尘土梦,蕉中鹿 。
翻覆手,看棋局 。
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 。
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 。
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白话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
扩展资料: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
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
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
文学赏析: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
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
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