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谢灵运"是怎么死的( 四 )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
在谢灵运的山水景物描写中也充满着主体情感的流露 。
在《石壁景舍还湖中作》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隐寻绎出诗人的情感脉络,开头的景物描写又是主观化描写,他表述的重点并不在于再现独特风貌,而在于表现诗人赏爱山水,流连往返的心境;接着对山中风物的客观再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
”这时主体之情隐于景物描写之后,当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一份悟得玄理的愉悦 。
这类诗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大多有这样一个隐现的过程 。
由此可知,谢灵运在客观景物描写背后隐没着诗人的主观情感 。
二.陶谢诗歌的不同(1)诗歌由主观写意转为客观摹像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位写意能手,在他的诗中主体“我”的位置非常鲜明 。
陶渊明“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1】 。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失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
这首诗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我” 。
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既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也写出了自己生活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 。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谢灵运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山水并未沾染作者的主观情感,谢诗歌中物我是分开的,他努力将自然山水的状貌惟妙惟肖地描画出来,在具体的诗句中看不到主体“我”的影子 。
作者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静观”自然山水,所以他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变成了纯粹自然山水的描摹 。
例如:“时雨夕澄界,云归日西驰 。
密林含徐清,远峰隐半规 。
”(《游南亭》)以上诗句可以看出,谢灵运是极力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阴晴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无法寻找到“我”的影子 。
这就是由于谢诗中物我分离,造成了诗人主体的缺失,自然山水失去了诗人情感的观照,写意完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冷的摹象 。
(2)谢灵运的山水诗诗突破了陶渊明“一诗止于一时事”的局限 。
陶渊明的田园诗由眼前一事一景而引发出内心无限无限感慨 。
谢灵运善于描绘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将不同时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 。
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例如《初去郡》:“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
谢灵运的后期部分诗作能在一首的诗中包含一段时间的游程,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 。
作于赴任临川途中的《入彭蠡湖口》首诗已经完全突破了限于一时一事的叙述模式 。
(3)由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很富有哲理,需要读者自己去联想和体悟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
古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
诗词最盛时期乃是唐宋,故仅罗列唐宋诗词主要诗人如下 。
但即使明清亦有好诗,名气不显而已 。
王勃,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 。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
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王之涣,字季陵 。
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 。
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 。
属边塞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