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谢灵运"是怎么死的( 六 )


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
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李碾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 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范仲淹,字希文,溢文正 。
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 。
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 。
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
欧阳修,...
古代诗词中折屐一词有何典故
《晋书·谢安传》:“玄 等既破 坚,有驿书至,安 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 。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
”后以“折屐”形容狂喜 。
关于鞋子,又想起了谢公屐,汉语词语,读音为xiè gōng jī,指谢灵运(385~433)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 。
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
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
最佳答案检举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 。
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
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 。
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 。
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
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个区别反不被人注意了 。
文学史上通常将魏晋南朝作为一整个时期来研究 。
其实,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至少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 。
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
正如明陆时雍所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镳乎 。
”①汪师韩曰:“何仲默谓:‘古诗之法亡于谢’,洵特识也,独不当先谓诗溺于陶耳 。
②我们如果研究诗人的系列,很明显地,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脁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 。
诗风嬗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
沈约修《宋书》,单独为他列传,并在他的传后写了一篇长论,论述了自先秦至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见谢灵运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
若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显然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
可以说,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
没有谢灵运等人潜心于艺术技巧的研究与实践,就没有唐诗的多彩与多姿 。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盛唐的杰出诗人王维得力于陶渊明,殊不知王维得力于谢灵运的地方也不少 。
王维是继承了陶谢这两种诗歌传统,再加以发展,才创造出足以代表盛唐山水诗的作儡 。
广而言之,整个盛唐诗歌也是吸取了这两种传统的精华,才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是从写意转到摹象 。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
就拿“山水”来说,《诗经》三百零五篇没有一篇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山水只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
这种情况在《楚辞》里也没有多大变化 。
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观沧海》,中国诗歌史上才有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
此后,诗中的山水描写虽然逐渐增多,但仍然是以写意为主 。
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 。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