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鉴赏( 三 )


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 。
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 。
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 。
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 。
瞬间便是永恒 。
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 。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 。
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 。
以第二、第三节为例 。
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 。
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 。
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 。
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 。
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 。
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 。
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 。
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 。
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 。
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 。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
徐志摩诗歌鉴赏

徐志摩诗歌鉴赏
徐志摩《苏苏》 2768 作者: 来源:情诗网 时间:2005-05-03 点击:2769 收藏 推荐 【大 中 小】苏苏是一痴心的女子,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
这荒草地里有她的墓碑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①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署名徐志摩 。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不用说对美好事物的遭受摧残和被毁灭是最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了 。
诗歌《苏苏》也是徐志摩这类题旨诗歌中的佳作 。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构思的奇特 。
它写一个名叫“苏苏”的痴心姑娘之人生不幸遭际,却不象一般的平庸、滞实的诗歌那样,详细叙写主人公的现实人生经历,以写实性和再现性来表现主旨 。
而是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以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想象和夸张拟物,重点写出了苏苏死后的经历与遭遇 。
这不啻是一种“聊斋志异”风格的“精变” 。
是仙话?还是鬼话?抑或童话?或许兼而有之 。
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看,以香花美草拟喻美人是屡见不鲜的 。
但大多仅只借喻美人生前的美丽动人和纯洁无邪 。
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不但以“野蔷薇”借喻“苏苏”生前的美丽动人——“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更以苏苏死后坟地上长出的“野蔷薇”,来拟喻苏苏的“灵魂” 。
如此,苏苏的拟物化(苏苏→蔷薇)和蔷薇的拟人化(蔷薇→苏苏)就叠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以“野蔷薇”比喻苏苏的丰姿是明喻其“形”,而以苏苏死后坟墓上长出野蔷薇来象征苏苏则是暗喻其“神”,如此,形神俱备,蔷薇与苏苏完全融为一体,蔷薇成为苏苏的本体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