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上 《古代诗歌四首》( 二 )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 , 出现于南宋和金代 , 盛于元代 ,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 , 句法较词更为灵活 , 多于口语 , 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
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 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 , 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 , 统一了北国 , 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 , 伫立峰顶 , 面对大海 , 浮想联翩 , 写下这篇乐府诗 。
当时曹操大军 , 铠甲未卸 , 征尘未洗 , 正可以挥师南下 , 征讨孙刘 , 实现统一 , 完成宏业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 , 包蕴万千的的壮丽景象 ,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 生卒年不详 , 洛阳人 ,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 , 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 , 不得归家 , 故有此作 。
古时交通不发达 ,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 且以“海日生残夜1 ,  江春入旧年 ”这一联闻名 。
——————————————————不知道你们课本里面有什么元曲 。
《天净沙 秋思》你们学过么?这个就是 。
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句子
《观沧海》: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这句话诗人以大海自比 ,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 , 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 。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描写了莺莺燕燕的动态 , 使人感到生机勃勃 , 春意盎然 。
《天净沙 。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18个字勾画出9副画面 , 渲染了萧条、凄凉的气氛 。
初一语文上册15课《古代诗歌四首》,急求这四首诗的各个句子的赏析...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 , 概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
“澹澹” ,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 , 何其 , 今言“多么” , 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 , 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 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 , 草木摇落的季节 , 但岛上树木繁茂 , 百草丰美 , 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 , 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 , 汹涌起伏 。
这儿 ,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
在我国文学史上 , 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 , 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 , 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 , 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 , 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 ,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 , 大海汹涌澎湃 ,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 , 草木繁茂 , 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 , 新的格调 , 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