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赤壁之战的古诗词

杜牧——《赤壁》
【内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后人称赞赤壁之战的诗
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
”胡曾有诗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
”孙元宴有诗曰:“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
杜牧则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关于赤壁之战的古诗词

有关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诗
“官渡之战”:《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 “赤壁之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
《赤壁》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赤壁》白话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
《赤壁》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
《赤壁》文学鉴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