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二 )


3.不断发问,必须要借助框架助分析,站在巨人肩膀上(读经典),从不同角度(然后每一个角度都探索到极致 。崩溃的边缘,世界的边缘 。) 4.此书我不大看得懂,我却有很多不足,要踏踏实实看书,勿天天想太多,又不看书,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一本书未看前不应评论,看了一遍后也要辩证思维,不要怕名家,要和名家对话 。
5.这个时代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异端”学术,去做开拓者和引路人 。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西方哲学史》哲学无用
“哲学无用”这样的标题很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自打接触哲学阅读以来,这也是听到的最多的一种说法 。有位朋友说,哲学多是形而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无益;有朋友说哲学思考的问题太过终极,让人会陷入深渊;更多的朋友则是认为哲学枯燥无味,读起来晦涩难懂 。
对哲学阅读的兴趣始于两点,其一是在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看到了许多的亮光,这些亮光是不曾在别的书中找到的;其二是在那个时间段里也一直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深入阅读 。有些事情总是会奇妙的组合在一起,所以顺着这个奇妙的组合就选定了哲学 。有些哲学类的书阅读速度比较快,也很有收获,有些则很慢,每次打开也许只能翻看几页,收获也颇有限 。不过在阅读上,我觉着没有量的累积是很难形成清晰的认知的,所以也不很在意那些读过去却并不很懂的文字内容,因为有许多次的类似经历——好早以前书中的某些零星文字会在某一刻略有所悟 。
哲学是很成体系的,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有着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所以在阅读哲学家著作的同时也在一边进行着《西方哲学史》的阅读 。知道一位哲学家著作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他的思想大有好处,要不然我们也会经常问出“灵魂三问”,他的思想源自哪里?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参考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哲学是精神的鸦片,是会让人上瘾沉迷的 。目前对这句话的感悟基本停留在文字审美上,沉迷上瘾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因为哲学阅读真是苦不堪言,最主要的是那些盘桓在脑海里的问题,越想越是混乱 。这个时候总有一个声音会说,不看不就行了?
不行的,不行的,这无非是一种逃避,自以为避开了烦恼的根由,但人生的烦恼又怎么会是来自哲学呢?人生本就有许多烦恼的问题 。这一生的长度我们基本人人平等,有人20岁开悟,有人100岁开悟,这一生的差距自然清晰可见 。
为求一个明白,这是每一个人的贪念也是人生的基本诉求,拨开迷雾的万里霞光是在乌云里孤独前行者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