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诗句表达( 二 )


颔联紧承起句 , 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 , 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 , 待到渡过荆门山 , 长江江面突然开阔 , 浩瀚渺茫 , 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 。
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 , 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 。
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 , 群山渐渐远去 , 消失 ,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 , 着一“随”字 , 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 真切地表现出来 , 写得活了 ,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 这种观感 , 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 。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 , 仿佛江水流入碧空 , 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 流入大海之外 。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 , 地点 , 环境气氛 。
清晨 , 渭城客舍 , 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 , 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
这一切 , 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 , 读来却风光如画 , 抒情气氛浓郁 。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 , 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 , 平日车马交驰 , 尘上飞扬 , 而现在 , 朝雨乍停 , 天气清朗 , 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 , 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 , 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 , 恰到好处 , 仿佛天从人愿 , 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
客舍 , 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 , 更是离别的象征 。
选取这两件事物 , 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
而今天 , 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
平日路尘飞扬 , 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 , 一场朝雨 , 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 , 所以说“新” , 又因柳色之新 , 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
总之 , 从清朗的天宇 , 到洁净的道路 , 从青青的客舍 , 到翠绿的杨柳 , 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 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 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
相反地 , 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 , 声韵轻柔明快 , 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 , 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 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 , 后来编入乐府 , 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作品赏析:天宝十四载(755) , 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 , 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
临走时 , 汪伦又来送行 , 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 , 继写送行者 , 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 , 而用了曲笔 , 只说听见歌声 。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 , 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 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 , 只闻其声 , 不见其人 , 但人已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