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诗句表达( 四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 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两句 , 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 , 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
我想 , 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也正是它的好处 。
从齐梁到初唐 , 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 , 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王、杨、卢、骆 , “以文章名天下” , 称“初唐四杰” ,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 ,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 , 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 , 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 , 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 , 只是用质朴的语言 , 抒写壮阔的胸襟 。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 , 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 , 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 , 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 , 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 , 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 , 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
接下去又说 , 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 , 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 2 回复: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 , 安西都护府 。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
本诗为赠别而作 , 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 , 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 , 流传很广 。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
历代留...
快乐的诗词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
游兴满足了 , 天黑往回划船 , 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
抢着划呀 , 抢着划呀 , 惊动满滩的水鸟 , 都飞起来了 。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 , 都是记游赏之作 , 都写了酒醉、花美 , 清新别致 。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 境界优美怡人 , 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 , 自然和谐 ,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 地点在“溪亭” , 时间是“日暮” , 作者饮宴以后 ,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 看起来 ,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 , 接写的“兴尽”两句 , 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 兴尽方才回舟 , 那末 , 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 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 , 行文流畅自然 , 毫无斧凿痕迹 ,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 , 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 这样的美景 , 一下子跃然低上 , 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