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会稽山景色”的诗( 四 )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
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作者简介贺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唐代诗人 。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
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
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
《仲尼弟子列传》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
政事:冉有,季路 。
言语:宰我,子贡 。
文学:子游,子夏 。
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 。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 。
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 。
少孔子三十岁 。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
”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 闵损字子骞 。
少孔子十五岁 。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