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开头的诗句( 三 )


提出西方白帝惊 , 嗷嗷鬼母秋郊哭 。
----唐代: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译文1、十年辛苦劳作 , 磨出一把利剑 , 剑刃寒光闪烁 , 只是未试锋芒 。
如今取出 , 给您一看 , 谁有不平之事 , 不妨如实告我 。
2、衣服上沾满了旅途上的灰尘和杂乱的酒的痕迹 。
出门在外去很远的地方宦游 , 所到之地没有一处是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的 。
我这一辈子就应该做一个诗人吗?骑上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 。
3、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 , 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 , 人们说这个地方 , 深夜的时候 , 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
我觉得山高 , 水潭的水冰冷 , 月亮明亮星光惨淡 , 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 , 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 , 风雷震怒 , 鱼龙凶残 。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 , 过高楼 , 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 , 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 , 不妨高卧家园 , 凉爽的酒 , 凉爽的席子 , 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 , 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 , 嬉笑怒骂 。
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 , 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4、这首诗的作者热情地塑造出一个襟怀嵚崎磊落 , 慷慨豪勇 , 报恩酬知己 , 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 , 借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
真可谓志陵山岳 , 气吞江海 ,  撼人心魄 。
5、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 , 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 , 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 , 来历不凡 。
远远看去 , 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 , 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
银光闪闪 , 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 , 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 , 永不生锈 。
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 , 锋利无比 , 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 , 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
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 , 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 , 随时都在跃跃欲试 , 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 , 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
描写刀剑的诗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汉朝以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 , 在抵御外侵与群雄角逐过程中 , 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剑能够安身立命 , 能够带来权力和荣誉 , 古之先人对剑崇尚有加 , 也产生了很多的动人传说和真人真事 , 例如欧冶结庐铸剑、风胡子相剑、庄子论剑、眉间尺为父报仇、伍员赠剑、季扎挂剑等等 。
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
剑是国术短兵之一 , 比刀更早用于战场 。
文献表明 , 中国自周以来即有击剑、佩剑之风 。
佩一柄长剑外出求学 , 古称为“游” 。
如张良、曹操、徐庶、李白皆曾年少仗剑远游过 , 李白“仗剑去国 , 辞亲远游” , “学剑来山东” 。
以此观之 , 真大才者 , 多是行走神州遍寻明师 , 阅尽人间冷暖 , 文武全面发展者也 , 非寻章摘句之文弱书生可比 。
自东汉以后 , 剑几乎退出战场 , 佩剑的风气无论贵族还是民间均流传了下来 。
剑不仅是一种防身器械 , 同时也是一种观赏和收藏品 , 深受各层次人民喜爱 , 唐以后中国崇尚文弱 , 即使如此 , 仍然有很多读书人在书房悬挂一柄宝剑以示文武合一 , 古代诗文中咏剑者比比皆是 。
最早的咏剑诗句出自古诗《陌上桑》 , “腰中鹿卢剑 , 可值千余万 。
”因鹿卢(辘轳)剑历史悠久 , 装饰讲究 , 雕刻精美 , 而被古人视为天下无双的宝物 。
提到辘轳剑者还有荆轲刺秦王之描写中提到:“罗縠单衣 , 可裂而绝;八尺屏风 , 可超而越;鹿卢之剑 , 可负而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