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场为主题的诗( 四 )


不妨梳理一下当代戏曲所包含的艺术元素 。
(1)情节故事元素——西方理论以“演员”、“观众”为戏剧的两个基本要素 , 以“演员”、“观众”、“剧场”为戏剧的三要素 , 以“演员”、“观众”、“剧场”、“剧本”为戏剧的四要素 。
在戏曲中 , 情节故事作为戏曲要素的被强调 , 始于王国维所界定的“戏曲者 ,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亦即文学剧本的要素 。
此前 , 在文坛上 , 情节故事的元素主要表现在笔记小说(“传奇”)和通俗小说中 , 与戏曲同被视为“小道” 。
“故事”的受到重视 , 并作为“文学”进入正统文坛 , 乃至大学学府和“叙事学”的研究领域 , 自然是一大进步 。
有的戏曲剧目是以情节故事和“文学”见长的 。
(2)语言元素——这个问题与文学相联系 。
如上所述 , 中国语言本身具有音乐性 。
戏曲语言包括诗词歌赋的“唱”、文言色彩的“韵白”、日常方言的“口白” , 表现为“曲牌”、“板腔”、“引子”、“数板”的多样的语言形态 。
至于因“南腔北调”的方言差异而带来的“声腔剧种” , 则另作别论 。
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 , 它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
(3)表演艺术元素——即业界常说的唱、念、做、打“四功” , 也就是所有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 。
“四功”都联系着“情”的表现 。
过去 , 表演艺术仅仅被视为“技艺” , 文坛不重视 , 甚至鄙视 。
清中叶康熙、乾隆以后 , 戏曲作为“场上艺术”的本体崛起 , 其表演艺术受到了公众的青睐 。
在剧坛和艺坛上 , 戏曲演员渐渐上升为“表演艺术家” , 地位与剧作家并列 , 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文人的位置 , 这意味着社会文明和艺术的进步 。
以上三个元素可视为“以表演为中心”的传统戏曲艺术的本体 。
20世纪前期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 包括戏剧在内的西方文学艺术形态和以古希腊《诗学》为标志的艺术分工理论被引入中国 , 相关的艺术形态有了长足的发展 , 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 , 另外三个元素在当今戏曲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
(4)“原艺术”元素——如上所说 , 即古希腊《诗学》所称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五大艺术 。
这五种艺术形态互相不可替代 , 日后有各自的发展途径 。
至于舞蹈、戏剧等“综合艺术” , 基本上是五大艺术元素的综合和组合(包括近现代剧场和“舞台美术”、“舞台装置”概念) 。
(5)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科技成果被人们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 , 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
就中国戏曲而言 , 扬民族性乐舞(包括乐器、唱腔、表演)之长 , 补戏剧造型之短 , 似乎是西方话剧和剧场建筑引进中国以来出现的重要变化 。
特别是舞台装置、舞台布景、灯光照明等等 , 当代戏曲界并没有拒绝 。
声、光、电、雾、塑料泡沫、现代焰火被大量运用于舞台 , 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创作领域里现代科技元素的运用 。
(6)载体、媒体元素——载体和媒体的观念基本上是在20世纪后半叶渐渐引起学界重视的 。
载体涉及艺术的材料;媒体涉及到艺术的传播 。
尤其是 , 随着印刷媒体、胶片摄影、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的相继出现 , 在艺术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革命性效应 , 有人称之为艺术的“材料革命”和“工业化革命” 。
在当代艺术界 , 无论艺术品的创作与制作、艺术语言及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的传播 , 载体和媒体的元素都是不可忽视的 。
在现代人文理念下 , 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 , 近年来 , 东西方固有的民族性艺术形态出现了新的复兴 。
随着艺术领域里科技元素的介入 , 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时空艺术”、“视听艺术”概念被大大拓展 , 各种艺术元素的交叉运用(包括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愈来愈普遍 。
与此同时 , 艺术的载体、媒体 , 艺术的不同受众 , 艺术的传播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
于是 , 与其说“五大艺术”以及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的专业领域森严壁垒 , 不如把它们都视为艺术元素 , 正视跨专业人士(及非专业人士)的全社会的艺术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