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古诗( 四 )
这里 , 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 , 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 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
燕的双飞 , 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 , 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
【《蝶恋花》古诗】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 , 明点“离恨” , 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 , 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 而只顾光照朱户 , 原很自然;既如此 , 似乎不应怨恨它 , 但却偏要怨 。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 , 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过片承上“到晓” , 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
“独上”应上“离恨” , 反照“双飞” , 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 , 脉理细密 。
“西风凋碧树” , 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 , 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 , “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
景既萧索 , 人又孤独 , 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 , 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 ,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 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 , 但感情是悲壮的 , 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 纯用白描 。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
高楼骋望 , 不见所思 , 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 , 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 , 指书信 。
两句一纵一收 , 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 , 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 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 , 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 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 ,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 , 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
它不离婉约词 , 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题 解】 蝶恋花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原为唐教坊曲 , 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双调 , 六十字 。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 , 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 , 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 , 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 , 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
“残红” , 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 , 不但花少 , 且已褪色 , 感伤之情更浓 。
睹暮春景色 , 抒伤春之情 ,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 , 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
有繁华就有衰落 , 有凋谢就有新生 。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 ,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 , 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