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主席的诗句( 六 )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 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 , 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 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 , 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
在毛泽东诗词中 , 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 , 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 , 直下龙岩上杭” ,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 ,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
那么 , 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与其他诗词相比 , 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 , 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 , 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 , 气势不可阻挡 , 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 , 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 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 , 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 , 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 , 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
一般说来 , 以地名入诗很难 , 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 , 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 , 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 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一联是写山 , 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 愈大则...
毛泽东写的,关于长江的诗词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 , 又食武昌鱼 。
万里长江横渡 , 极目楚天舒 。
不管风吹浪打 , 胜似闲庭信步 , 今日得宽馀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 龟蛇静 , 起宏图 。
一桥飞架南北 , 天堑变通途 。
更立西江石壁 , 截断巫山云雨 , 高峡出平湖 。
神女应无恙 , 当惊世界殊 。
注解【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 , 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 。
六月三日 , 第二次游过长江 , 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
四日 , 第三次游过长江 , 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 , 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 , 民谣曰“宁饮建业水 , 不食武昌鱼” , 即反对迁都 。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 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 , 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 , 于一九五五年开工 , 五七年建成通车 。
当时正在施工中 , 故属“宏图” 。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 , 称长江为天堑 , 见《南史·孔范传》 。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 , 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 。
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 , 神女曰“旦为行云 , 暮为行雨”《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 , 沉沉一线穿南北 。
烟雨莽苍苍 , 龟蛇锁大江 。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把酒酹滔滔 , 心潮逐浪高!1927年春多少大河流贯中国 , 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 。
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 , 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
昔日的黄鹤已飞去了何方?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 , 我将借酒浇江以表慷慨 , 我的心之潮汐胜似滚滚长江的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