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注释

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注释)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
平原君虞卿列传作者:司马迁
原文: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 。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後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诺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 。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其後门下乃复稍稍来 。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以楚百思特网之彊,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从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 。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卻三十里 。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