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蒲松龄的《狼》的翻译。急!!!( 四 )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
扩展资料: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 , 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 , 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 , 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 , 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 。
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 。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 。《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 , 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
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 。《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 , 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
一、一词多义
止:(1)止有剩骨:通“只” (2)一狼得骨止:停下
以:(1)投以骨:把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3)盖以诱敌:是用来
之:(1)复投之:代指狼 (2)二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4)又数刀毙之:代指“犬坐于前”的前狼(5)亦毙之:代指“洞其中”的后狼(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前:(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的 (2)狼不敢前:上前
其:(1)恐前后受其敌:狼的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代指狼(4)一狼洞其中:代指柴草堆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指狼
敌:(1)恐前后受其敌:攻击,胁迫 (2)盖以诱敌:敌人
意:(1)意暇甚:神情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
二、词类活用
犬: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名作状)
洞:一狼洞其中(打洞名作动)
隧: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从柴草堆中打洞名作动)
三、古今异义
股:(古)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今)屁股
几何:(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 (今)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耳:(古)止增笑耳:罢了,语气词(今)耳朵
四、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五、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