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有名的诗人和诗词( 三 )


入朝 , 官至中书舍人 。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
他关心国事 , 反对藩镇割据 , 拥护中央集权 , 主张抵御入侵之敌 , 反对腐化 , 同情人民 。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 , 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 , 其意透彻 , 但无人问津 。
他喜欢兵法 , 注释过《孙子》 , 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 , 意气纵横 , 抑扬跌宕 。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 , 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 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 , 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 , 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 , 《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 , 意义深婉 , 风格飘逸 。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 , 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
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
有《樊川文集》 。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世称苏东坡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
祖父苏序是诗人 , 父苏洵长于策论 , 母程氏亲授以书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1.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 向来脍炙人口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 余词尽废 。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 , 苏轼四十一岁 , 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
题说“兼怀子由” , 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
一份难得的沉重----《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 寓情于景 , 触景生情 , 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 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 , 百姓苦;亡 , 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 因关中旱灾 ,  , 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
途经潼关 , 看到的是“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的景象 。
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 , 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 , 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
为此景所动 ,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 , 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 , 如此险要之地 , 乃为历代兵家必...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 , 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 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 须邀织女弄金梭 。
年年乞与人间巧 , 不道人间巧已多 。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 应非脉脉与迢迢 。
家人竟喜开妆镜 , 月下穿针拜九宵 。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 , 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 , 花焰七枝开 。
月影疑流水 , 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 , 钟发琉璃台 。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 , 星桥铁锁开 ,  灯树千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