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将军刘牢之:淝水之战一举成名 却历经数次反叛 一生大起大落 迅速达到人生巅峰 转眼间又跌入谷底( 二 )


事后朝廷兑现承诺,刘牢之如约取代王恭,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从一名只是带领偏师作战的将领,一跃成为手握重兵的强藩,获得了实质性的重大利益 。当然临阵倒戈这事干得很不厚道,刘牢之同时被谴责背主求荣也不算冤,但也不是没有自我辩解或自我安慰的余地 。
一是王恭毕竟是以下抗上,理上有点站不住脚 。刘牢之反叛王恭还可以说成是选择拥护朝廷的大义,舍弃忠于王恭的小义 。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逼迫朝廷,这样的事不可多为 。而王恭干了一次还来第二次,画风似乎也有点不对,在朝廷和其他地方势力看来,已经颇有跋扈的味道 。晋室南渡以来,地方势力威胁朝廷的事屡屡发生,有王敦、苏峻、桓温反叛在前,王恭手握重兵,一言不合就对朝廷武力相逼,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效仿?何况王恭第二次起兵本就过于任性,是被庾楷利用了,除了殷仲堪、桓玄等别有用心的野心家,支持者并不多 。刘牢之也劝过王恭,但王恭不听 。
二是王恭性情倨傲,不善抚御下属 。王恭门第高贵,虽然倚重刘牢之的作战能力,但只当作行阵武将对待,视之为走卒,并不太礼遇,刘牢之自然心中不忿 。王恭第一次逼宫时,起用王廞为吴国内史,令其起兵响应 。然而事成之后便马上要求王廞解职,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王廞不服,起兵反抗王恭 。刘牢之被王恭派去击灭王廞,只怕也会感到有些心寒 。
鉴于这两点,刘牢之反叛王恭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 。当时对刘牢之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恐怕更大程度上是对刘牢之掌握北府兵感到眼红 。荆州方面的杨佺期、桓玄就打着为王恭申辩的旗号,起兵进逼京城建康,威胁朝廷要求除掉刘牢之 。刘牢之也不客气,率北府兵进驻建康附近的新亭,迫使对方退兵,而刘牢之则得以牢牢掌握北府 。随后率军平定卢循孙恩起义,风头一时无两 。单纯从成败的角度来看,刘牢之反王恭这笔买卖还是划得来的,决策不算失误 。

刘牢之第二次反叛是反司马元显 。元兴元年,桓玄起兵叛乱,沿长江顺流而下直逼建康 。朝廷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领江州刺史,率军讨伐桓玄 。此前一直表现勇猛的刘牢之突然变得畏首畏尾起来,担心打不过桓玄,又担心打胜以后功高震主而被掌权的司马元显猜忌 。桓玄派人一劝,刘牢之居然不顾刘裕以及儿子刘敬宣、外甥何无忌等人的极力劝阻,轻易就向桓玄投降,让桓玄轻松攻入建康,导致司马元显及其父司马道子被杀 。
这次反叛实在有些莫名其妙,让人难以理解 。刘牢之以建军元老的资历掌握北府兵,坐镇战略要地京口,挟平定孙恩卢循起义的胜利之威,可谓名声大振 。以此时的地位和实力,桓玄多半不敢轻举妄动,而朝廷也没有能力说拿下就拿下,真不知刘牢之的恐惧从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