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将军刘牢之:淝水之战一举成名 却历经数次反叛 一生大起大落 迅速达到人生巅峰 转眼间又跌入谷底( 四 )



第一次反王恭,刘牢之赌赢了,单车变摩托迅速上位,拿到了一手好牌 。第二次反司马元显则完全是昏招,一张牌打错,局势瞬间反转 。第三次虽有反叛的想法,自己却没有信心把这局牌打下去了,最终自暴自弃 。刘牢之的失败,关键在于第二次反叛的决策失误造成局势逆转,导致失去了众人的支持 。
而众人抛弃刘牢之,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刘牢之多次反叛,而是认为刘牢之怯懦而不能成事,不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是众人趋利避害的现实选择 。换句话说,刘牢之不是败在人品,而是败在能力 。只是刚好人品上出现了反复无常的硬伤,又与传统的道德观相违背,于是替能力上的不足背了锅 。至于刘牢之为何突然变得如此怯懦,大好局面下突然脑袋短路,可能与其深受门第等级观念影响形成的的自卑心态有关 。
自东汉以来,门阀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到东晋时期已经登峰造极,门第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高门面对低门有着理所当然的心理优势,鄙视是存在于骨子里的 。像太原王氏这样的高门,甚至连陈郡谢氏这样的大族都看不起,认为是新出门户 。龙亢桓氏也算士族,在代表人物桓温权倾一时的情况下,太原王氏的王述仍蔑称其为“兵”,拒绝嫁女到桓家 。即使经过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断打压,门第等级观念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到唐代时唐文宗都还忿忿不平,自家两百年天子,门第居然还不如崔卢 。
刘牢之虽不是寒族,但最多也就算低级士族,何况还出身历来被士族看不起的将门,在鄙视链中只能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即使打仗再厉害,掌权的高门大姓也只是毫不客气加以利用而已,能给予多少尊重是谈不上的,王恭的态度就足以证明 。总之,连贵为皇室都得屈服于门第等级观念的环境下,刘牢之他无力摆脱思维定势,面对高门大姓自觉气短也就不足为奇了 。
我甚至怀疑刘牢之反叛王恭属于一时冲动,是受到王恭慢待积累的怨气,加上朝廷许以的重利,两方面因素合力造成的非理性行为 。若是当时头脑冷静,只怕慑于太原王氏的名望,未必便敢倒戈 。而后来面对桓玄,既没有长期的积怨,也没有重利的诱惑,有的就只有骨子里对高门大姓的畏惧,选择投降也就好理解一点了 。
与刘牢之相比,刘裕则是彻彻底底从最底层起步,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而能够不拿门第等级当回事 。没有刘牢之的心理阴影和思想顾虑,刘裕敢于向士族阶层发起挑战,聚集北府兵残余力量,毫无悬念地打败已然徒有虚名的士族阶层,取而代之也就是必然的了 。而刘牢之不能突破这一层障碍,则连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改变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