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古代诗歌四首导航答案??????( 四 )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
寻西山隐者不遇 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学习报答案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
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
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
《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