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执着的诗句( 四 )


在古诗文的世界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昂扬精神和坚定意志 。
这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个性 。
这里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境界 。
这里还有九死不悔上下求索的执着追求,有感时伤怀、悲天悯人的深沉忧患,这里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这里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人格 。
优秀的古典诗文,不仅充分地显示出古代文化精英们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更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意识,它体现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它是传统中国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
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的人文精神,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学习古诗文 。
怎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呢?首先,要大量积累 。
这就要求我们广泛阅读背诵大量的名篇名句,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
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第一层面,旨在坚实基础,丰厚素养 。
其次,学会审美 。
这就要求我们或从章法修辞的角度,去赏识其高超的表达技巧;或通过诵读,去品尝其语言的精妙,或通过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去领略其情致意趣,或通过对主旨的提炼,去寻绎哲思理趣 。
当然,还有意象的玩味,意境的感悟,风格的体会……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第二个层面,旨在审美,怡情,修心,悟道 。
再次,注重探究 。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以意逆志,通过作品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知人论世,对作者的思想和创作状况,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有所了解;甚而至于,对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对其在流传过程中的影响,对其在文学史、文化史的地位和价值,也可作一些理性的探究 。
以古为鉴,可以探寻文学文化发展的规律 。
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第三个层面,旨在探究求真,增长见识 。
第四,学以致用 。
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学习古诗文,不是要用四书五经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不是要开口之乎闭口者也;无论是道家的小国寡民,还是儒家的大同世界,都不再是我们的理想 。
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我们是现代人,理应有我们自己的现代追求 。
古诗文固然是我们的国粹,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难免封建的糟粕,一些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也不再那么光辉照人,有的甚至已滞碍着新的精神、文化的发展 。
诸如专制思想、等级观念、宗法迷信,以及官本位思想、奴性意识、人治传统,都应是我们批判扬弃的对象 。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文时,不但要学习其优美的文辞,欣赏其高超的技巧,感悟其精妙的理趣,领略其深刻的思想,更要保持一份清醒,要有一种反思文化传统的意识和批判的勇气,要用当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新 。
学习绘画的古诗词句子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竹石 郑 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有关执着的诗句】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
江苏兴化人 。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
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
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