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借对是什么意思( 六 )


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
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
[例]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
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