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的诗词

满江红
作者:辛弃疾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1,能消几两平生屐2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3,长为客 。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4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5 。
全部注释
1."佳处"二句:谓人生岁月无多,自应拄杖着屐,遍游天下名胜 。径:一直,立即 。
2.语出《世说新语·方正篇》,阮孚好屐,常亲手制,吹火化蜡以涂饰之,曾神色闲畅地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 。"
3."三十九年非":语出《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此处套用此语自叹,当时词人三十九岁,年近四十而有三十九年非 。
4."吴楚"两句,化用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意 。坼,裂开 。
此词与《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为同时先后所作 。舟行江上,即景生情,上阙开笔感怀昔游,痛惜年华 。"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自有沉郁 。下阙在怀古长叹英雄无觅处中,倾吐身世之感 。虽是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写景,始终直抒胸臆;寄慨很深却不用比兴,但由于词人能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指点江山,纵横议论,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正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也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500.htm

急求 诗词鉴赏《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找了一下,网上没有答案,勉强帮你解答一下吧! 首先要大略介绍一下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主战派的将领,在主和派当权的情况下备受排挤,只能闲居乡里,所写词大多寄寓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
然后解释一下大意: 首句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
作者因为怕浮云敝月不能欣赏月色于是急忙赶上西楼,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 西楼 一词,如李煜的 无言独上西楼 李清照的 月满西楼 西楼几乎成了一种愁闷、寂寞、伤感的象征 。
二句的意思是在美好月色的召引下作者独依栏杆望月吹笛,一声吹裂,表现了笛声的清远激越,曲由心发,可知此刻作者心中也是慷慨激昂,满心悲愤无处可诉 。
第三句则是形容比喻月亮的 。
冰壶既比喻了月亮的皎洁,更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王昌龄有诗“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句即取其意 。
月亮似乎冰壶浮在世界上空,而自己的一片冰心也只能浮于这浑浊腐朽的世界,不与相容 。
最怜玉斧修时节,玉斧取吴刚伐桂的典故,此处也指月亮十分的圆,像被玉斧修饰过了一般 。
第四句借问嫦娥是否忧愁寂寞,猜想着嫦娥已经是满头白发,实际这是作者此刻心情和生活现状的写照,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就有 可怜白发生 之句,表达岁月已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愤 。
第五句是描写作者对月饮酒,玉液,琼杯只不过是诗词中常用的词语,辛弃疾当然没有这么富有 。
长袖起,清歌咽,可能此刻辛弃疾是在青楼中欣赏歌舞,古诗的文人经常出入青楼,不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反而是一种雅事 。
大家郁闷愁苦时,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见时都回相聚青楼欣赏歌舞,以助清欢 。
第六句又回到写月亮上,叹息月亮一月之中十之八九都不圆满,有缺陷 。
第七句感慨月亮要是经常圆如此夜,即中秋节,那么人们就不会感受到离别之情 。
最末一句承上句而来,是说如果月亮真的夜夜如此的圆,那么就没有离别,从前的离愁别恨都变成了欢聚之喜 。
词的题目为中秋寄远,应该是中秋节怀念远方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写下这首词 。
当时辛弃疾的一些朋友都是和他一样饱受排挤打击怀才不遇的主战派人士,像陈亮等,此词可以理解为思怀远认,前面的形容月亮的都是渲染情绪,末三句则直白的写出离愁别绪,希望月亮长圆,人也能时常相聚 。
我认为更深层的还是要向朋友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
辛弃疾《满江红》的诗词

辛弃疾《满江红》的诗词
满江红 作者:辛弃疾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

【辛弃疾《满江红》的诗词】

佳处径须携杖去1,能消几两平生屐2 。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3,长为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