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二 )


(三)学习《春望》
1、初读感知 。
(1)指名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
(3)就仍不能理解的部分质疑 。
(4)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 。突出“搔”、“簪”二字的读音 。tVV中国绿色语文网——试题│教案│作文│课件│名著│演讲│中考│高考
2、品读鉴赏 。
(1)三月的长安城鸟语花香,草木茂盛 。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诗人见了为何却堕泪惊心呢?
明确: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至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种种的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
(2)结合诗歌后四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 。
(提示:可从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
明确: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 。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3、诵读巩固 。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思想感情 。
(2)背诵全诗 。
第二课时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西江月》
(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语:你了解岑参吗?你读过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吗?(学生发言)
教师简介: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白雪歌》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 。岑参的诗风格独特,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写得雄浑奔放、奇峻壮阔、气象万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
1、初读感知 。
(1)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 。
(2)正音:狐裘(qiú) 瀚(hàn)海 阑(lán)干
锦衾(qīn)风 掣(chè) 羌(qiāng)笛
(3)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
(4)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
(5)质疑问难,讨论解答 。
2、品读鉴赏 。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
3、诵读巩固 。
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
(二)学习《西江月》
1、初读感知 。
(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
教师强调:见,念xiàn,意思是出现 。
(2)简单解题 。《西江月》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这首词是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节奏美 。
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4)熟读全词,体会诗人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下片借“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黄沙道怎样的感受?(闲适、喜悦)
2、品读鉴赏 。
(1)诗词讲究炼词炼句,首句写得十分精妙,真乃神来之笔,试分析妙在何处?明确:
①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 。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