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诉讼的诗词( 五 )


诗词鉴赏柏林寺南望的中心句子 柏林寺南望作者: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 , 泊舟微径度深松 。
青山霁后云犹在 , 画出东南四五峰 。
《柏林寺南望》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 , 载于《全唐诗》卷二四八 。
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 , 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 。
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 , 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 , 可见地处清幽 。
后两句雨后远眺 , 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 , 意境跃然欲出 。
虽意在写景 , 然处处有人的踪迹 , 人的感受 , 人的情趣 。
全诗融情于景 , 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
三句写山 , 着意于山色(青) , 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 , 着眼于山形 , 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
峰数至于“四五” , 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 , 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 , 别有情趣 。
言“衬” , 则表明峰之固有 , 平平无奇;说“画” , 则似言峰之本无 , 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 , 其色泽鲜润 , 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 , 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 。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 , 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 , 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 。
因而这里的“点睛” , 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
用刘熙载的话说 , 那就是 , 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 , 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题 解】 蝶恋花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原为唐教坊曲 , 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双调 , 六十字 。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 , 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 , 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 , 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 , 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
“残红” , 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 , 不但花少 , 且已褪色 , 感伤之情更浓 。
睹暮春景色 , 抒伤春之情 ,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 , 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
有繁华就有衰落 , 有凋谢就有新生 。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 ,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 , 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接着 , 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 , 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 , 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
寥寥几笔 , 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 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 , 有人以为应是“晓” 。
通读全词 , 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 , 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
而燕子绕舍而飞 , 绿水绕舍而流 , 行人绕舍而走 , 着一“绕”字 , 则非常真切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 , 愈来愈少;普天之下 , 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
“柳绵” , 即柳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