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学十四讲读后感摘抄( 三 )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是:没有人能完全活在“当下” 。要完全地活在当下,只发生在一种状态,即人的心智自我全部破坏了,只有当“世界”不存在而人还活着,人才能活在当下 。为什么?常人的当下有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着,一个是过去的生命经验不断地迎向现在,一个是对未来的思量 。
从我的角度的出发,作者所谓的当下我是无法认知的(我似乎必须有过谛念才能认知),所以我很容易读着读着就用我对于当下定义去思考了 。
另外作者在引用老子时还犯错 。明明道德经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可作者自己解释就只说天地以人为刍狗,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通顺 。由于我不太了解德国的生死哲学,所以找不出其他纰漏 。但仅仅并这一小小的问题,就可以怀疑作者的学术能力了 。
总之,我觉得此书在出版时没有清晰定位读者 。如果作为生死学讲座的编写,有过多概念堆砌的嫌疑 。
非常喜欢一个quote: “天地无心而成化”,“息心止虑,炯照其烛”
《生死学十四讲》读后感(五):《生死学十四讲》余德慧(中国台湾)
被书名吸引,本来是抱着补充学校缺失的死亡教育去看的书,看过后才发现这大概是一本存在主义(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灵修相结合的产物,果然一个人只能写他自己 。这是余德慧老师在台湾大学开设的生死学课程的实录 。不是“死亡学”的客观陈述 。
这本书提供了的视角和之前看过的灵修书有相似之处,都在承认一个事实,内在的我只有自己 。我们现在表现的形式是一个心智自我,这个自我在生活中完成很多事,会遮蔽本我 。只有生命有裂缝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有机会看清本我 。
书中提高的一些濒死的人才能体悟的情境,自己在住院的时候也偶有清浅的体会 。大概就是一种面对死亡或者残疾等无可奈何的时刻,自己放下平时生活中的很多追逐 。只有死亡才会把那些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席卷而空,留下的是清明的愉快 。当时体会的愉快不是高兴,是一种轻盈的满足,愿意去接触阳光,发自内心的感谢阳光、万物与我并生的快乐 。那段日子的快乐在康复后也一并溜走了 。也许我现在的情况又是回到了心智的自我,而这是任何健康人都逃脱不掉的 。
偶然地,自己竟然以此书开启了自己考虑已久的千书之旅,常说向死而生,看过后并没有彻悟死,也许永远都不能理解,那又如何,在不断的探索中拓展自己的生命,即便是无穷尽,不也其乐无穷么 。
生死学的目的是透过较宽广的觉知,明白人的存在并不是只有自我的存在,还包括其他的存在方式 。自我的存在是被养殖在肉体之上,我们沿着肉体的种种自然的性质,长出自我的心智,也运用自我的心智长出各种生活的智能,或者孕育着各种文化与技术系统,但是,这些自我心智的存在也仅仅是有限的意义域,并不具有关照生命全体的知能,尤其在死亡的必要性底下,人类如何看穿自我心智庞大的遮幕,让我们得以直直透视到以死为生的存在方式,可说是生死学的最大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