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描写汉寿的古诗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
《望洞庭》古诗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
湖光:湖面的波光 。
两:指湖光和秋月 。
和:和谐 。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
潭面:指湖面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
白银,一作“白云” 。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